在英旅行期间,偶遇一个在美读研学社会福利(social warefare)的妹子。她的专业要求至少需要1000小时的社会实践,于是她在上课的同时还需辗转于多家社会保障组织,最近就在日内瓦的世界卫生组织实习了三月。不知怎的和她聊到了日后的目标, 她满脸兴奋的说,要是能去非洲一个欠发达地区(比如刚果)工作几年,了解当地的不同文化,感受到世界的五彩缤纷,使人生多一些阅历,多一些思考。接着转过头来问我同样问题, 被她这个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的答案震慑住的我,想了想说,想过一个能自给自足并能自得其乐的生活,不用大富大贵,但也不必为生计担忧。她当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,觉得生活应该充满更多的色彩和乐趣。但又好像有些犹豫,可能考虑到生计也是必要的。而我也有些不安,觉得目标里确实差了点什么。
在我看来,人生目标集中反映了双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。我从小比较低俗,是较典型功利主义者,谈到生活,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让自己幸福,而生活得快乐才能让自己幸福。从小在伟大祖国的教育熏陶下,让我一直有一种思想,有趣必须是那些能让我乐呵的,亦或是那些在短期内我能取得一定”成就”的。所以我认为玩电子游戏,和同学一起出去旅游,唱K是有趣的,而除了工科学科其它也是无趣的。做个简易电话,计算机写两个程序,我觉得不错。但人文,特别是地理、历史,政治,是我极为讨厌的学科,因为我觉得不接地气,纯粹是陈述事实,而这些事实又是那么的虚无缥缈。记得高中之前,家里人老说我学习不好,让我好好努力。我总是功利的反问道,学的那些一点用都没有,你说我知道那唐朝什么贞观之治是多少年有什么意义,你说让我证明数学的那些三角形相似,全等什么可以干嘛。我爸总是一句,人生中很多东西都是没有用的,但是却是潜移默化的。我当然不认可这种蹩脚理论,然后不免一场争吵,当然最后都是我胜利告终。
猪每天吃饭,睡觉,长肉也不会有什么厌倦,似乎还挺幸福。而我每天玩玩游戏,运动运动,有考试再突击一下,”享受”着青春光阴的人呢(虽然有点像猪)却好像不满足。步入大学研究生后,随着那些短效”兴奋剂”的失效,功利的考试做项目,实习虽能勉强度日,并给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,但它也并没让我感受到幸福。并且每当我拍拍猪脑开始思考时,总变得更加迷茫,因为不知幸福在何处,我变得更加不愿意,甚至害怕思考,而只是麻痹自己。有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读到了王小波的那只”特立独行的猪”。它虽然同样是猪,和它们同类们圈养在一起,被分配的任务也是猪的本职,但它却不甘于现状,充满着不”本分”的思想,它时而”正人君子”,时而淘气的吹着口哨,颇有一种”出淤泥而不染”的态度。在最后机制的逃脱人们的追捕,让我不禁充满着敬畏。这头淘气的猪似乎让我看到了希望,猪还能这么当的!我也想变成这头”可爱”的猪,但想想又不那么容易,一些“现实”似乎让我不得不妥协,我好像不能像那只猪一样淘气,那不过是理想的世界,现实中还是得“本分点”。我的思考似乎有了“突破”,于是我的挣扎虽然仍然在继续,但似乎“好”了许多,因为我“认清”自己了,“成熟”了。
这次的聊天,不由让我又一次思考起本分的问题。突然我想到一个苏格拉底的问题,是做幸福的猪还是痛苦的哲学家。我好像有点醒悟,我前面的不安是由于我的回答似乎是把自己比喻成猪了。但我又还想当个”哲学家”?
罗素在幸福之路说过:”幸福的关键就是把兴趣集中在外部的事物上,而减少对自我本身的关注”。这句话有两个要点。一个是追求外部事物,一个是自我关注。在他看来源于兴趣的外部探索,能使人变得热情,专注,并乐于接受更多的新鲜事物。而过分的自我关注只会使得人变得偏激和狭隘。一个拥有广泛兴趣的人是幸福的,他既从兴趣中获得了快乐和成就感,还凭借它们使他成为别人兴趣的对象。我赞成这个观点。我发觉自己逐渐朝猪靠拢后,十分苦恼,然后不断的批评,反省自己,但这些并没有让我的生活变好,只让我更加自卑,麻木,当受到刺激(像这次旅游)只会越发苦恼。但当我试着走出去看,和同学一起踏上旅途,去关心外在世界时,我变得开朗了。回来竟然还翻起了原来嗅之以鼻的历史和地理书,想把当地探个遍。但我同时也意识到,追求外部事物的过程是曲折而艰辛的,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和追求,才能保持快乐下去。还是说回我旅行的快乐,如果仅有回来时的热情它通常持续不了太久。它需要我不断通过书籍或者朋友检讨中探索新的未知。并在合适的时候开始一段新的旅程,才能得以延续。积极勤奋是保持探索热情的前提,也难怪罗素先生是如此憎恨无知和懒惰,他甚至认为不能有效利用时间的学生不得继续上学。
到这里猪的问题似乎解决了,因为不管是猪还是哲学家,不懈的探索和广泛的兴趣都是必通往幸福的必要途径。我要做的应该就是竭尽一切努力去追求兴趣,而抛弃世俗的这些种种限制,像那位勇敢的女生一样,做一个真的”斗士”或者梦想家。但伟人们又提醒我们适度的原则。萧伯纳说过:“人生两大悲剧,一是万念俱灰,一是踌躇满志”。对于单一事物的过分热情将淹没其他事物和情感,使人进入一种偏执的状态。结果好可能成为了天才,但是现实是更多的人当遭受挫折后,转而万念俱灰。拜伦曾感叹:”这世界给予的乐趣没有一个像他带走时一般的快乐”。激情过后,对于拥有如此多的风流韵事的大人物,竟也产生了如此悲观的思想。罗素进一步指出:“一个过分发展了单一欲念的人,往往具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烦恼,他时刻在寻求躲避无法摆脱的恐惧”。易卜生在《海上夫人》描写过一个类似的情节,主人公嫁给丈夫后,每天只是安闲度日。因此天天想着去海上生活。当终有一天,丈夫同意她后,并告知她需要为自己负责时。她又胆怯了,不要去海上了。一个社会人,对于个人,家庭,社会都是有责任的,如果只是为了逃避而去追求的快乐是不真实的。生活在虚拟环境中的个人,一旦重新接触到真实的生活,从前的快乐便也灰飞烟灭。
在最后,我想对于我之前的目标,也许只该简单修正一下目标:在自给自足的同时,生活也变得更有情趣!
Home | Archives | Categories | Tags |